游击队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播放电影歌曲《地道战》的精彩片段),你能说说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在这期间,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他们是哪支队伍?
游击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新授: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读懂文章,歌唱也是这样,我们在唱歌之前首先要理解歌曲。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速度:轻快表现:热情、积极。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
(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音域: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力度:①中弱、轻巧地、有弹性地
②中强、饱满、洪亮、声音坚定
师: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
两段
学唱
(1)掌握歌曲的节奏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
(2)学唱
第一乐段:
1、“La”模唱
2、填词演唱
注意:弱起小结的演唱、声音有弹性、咬字清楚。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唱谱子(注意:“4”唱准音)
比较:3 4 5,34 5,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怎样呢?
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师:从这一乐句我们可以体会到战士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乐观、英勇、自信的.精神状态。
第二乐句:加歌词演唱
师:第二乐句的旋律是哪一部分的再现?
第一乐段。因此,这首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设问:用怎样情绪演唱?
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
师:完整演唱歌曲
(五)根据三种情景为歌曲设计演唱速度和力度
1、夜间伏击
2 、奋勇前进
3 、欢庆胜利
小结并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同样是贺绿汀先生的作品:《嘉陵江上》,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嘉陵江上》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3、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欣赏了作品的基础上唱会这首歌
2:有感情地演唱,真正体会游击队员自信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如何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歌曲的情绪。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强弱处理。
三、教学教法及课前准备
1、教法:示范法、教学法
2、学法:讨论法、表格填写、比较法
3、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额我们一起欣赏了《游击队歌》,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音乐中的强弱,并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一)老师范唱:
学生用自制的道具打节奏;
注意老师强弱的处理,并在歌词中划出来。
设计意图:老师范唱无论从声音还是表现都很直观,学生很容易听出歌曲的强弱处理以及情绪的表达。
课前布置学生自作道具,意在培养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拍打更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
(二)解决问题:
1、师:哪位学生能说说老师如何处理强弱的?
生: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唱的弱,第二部分强。尤其是“我们都是神枪手”中的“我们”,“在密密是树林里”中的“在”唱的很轻。
师:同学们听的很仔细,这两处唱的弱是因为此处是弱起节奏。
2、师生共同解决:
我们 都是 神枪 手
在 密密的 树林里
在“我们”前面八分音符休止处加一个“啊”作吸气,同样下面一句也作此处理,然后去掉。此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很快会掌握这个节奏型。
3、找出歌曲中和次节奏相似之处,请学生回答。如:宿营地 在,人我们等等。
4、用正确的强弱规律再次拍打。之前老师范唱时学生的错误打法在这个环节中纠正过来。为下面演唱做好铺垫。
(三)分小组唱旋律:
1、两个小组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演唱。第一小组唱1和3段,第二小组唱2段。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互相倾听;团结合作。
2、老师检验:
各小组按分工演唱,老师及时纠正不到位之处。两个小组合作全曲。效果较好。
(四)完成表格: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演唱,分别从节奏、情绪、曲调和人物形象完成表格,老师板书。
节奏 情绪 曲调 人物形象
A 紧凑 自信 欢快 机智 勇敢
B 拉宽 乐观 流畅 豪迈顽强
A 紧凑 自信 欢快 机智 勇敢
设计意图:学生在掌握了节奏和情感的基础上很容易完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去欣赏作品。
(五)全体起立齐唱,老师指挥。
主要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掌握了歌曲的强弱,是否会用自己的声音和感情表达作品。
(六)拓展:
一起欣赏视频《游击队舞》,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七)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掌握了歌曲的强弱,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和感情演唱歌曲。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通过自己的示范去感染学生,用自制的道具拍打节奏,激发他们的学习歌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整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分段教学时,我不是一句一句去教,而是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分组练习,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再听原唱,找到最佳答案。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因为声音不够好,没有自信心,不敢唱出来,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师以后会多多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勇敢自信地演唱。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3)
一、创设课堂氛围。
听一听,教师利用课前的几分钟预备时间,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地道战》。上课一开始,教师再请唱《大刀进行曲》。
想一想,这些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什么事情。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这些都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事情。那么同学们除了以上我们听的外,还能唱哪些反映抗日时期的歌曲。
学生纷纷学唱(略)。
二、声情并茂,感悟新知识
师:同学们听了不少反映抗战时期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板书:《游击队之歌》
在微机上播放音乐画面。
学生思考:根据音乐和画面,这道歌曲刻画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回答(略)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略)
教师教唱两次,学生跟着风琴吟唱。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歌曲与前面所学过的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试唱1一8节作停,让学生感悟,随后再唱9一16节,由学生作答。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这首曲于理解很好,边讲边板书(1一8节,弱起拍)本节演唱的情绪应是有力的轻声。这样就能反映游击战士机智、灵活、顽强。
板书:(9一16节与前面形成对比,在唱法上应是豪迈、乐观、坚定。)
值得注意:弱起拍,应把握好后半拍起始的节奏。(×× | × × ×××)根据时间可反复给学生演示几次。
师: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这首歌曲就构成了两段,所以我们在演唱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情感的把握。请同学们再听一下这首曲子。
师生共同演唱,或跟着画面一起唱。
作业布置:每个小组找一首反映战争年代的歌曲,准备在下次的活动课中演唱。
课后反思:
本节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音乐内在的表现力和表达力,显然学生活动成了本节课的主线,同时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达到理解音乐的结构及表现形式,使学生获得了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游击队歌》。
说实在的,抽到这个课题,对于这首又老又旧的歌曲,我感到是一种困惑和茫然。尤其是针对我所在的永兴中学的农村的学生,他们获取音乐信息的渠道比较闭塞,而接触流行歌曲的机会偏多,可以说对流行音乐是耳濡目染,甚至对他们自己熟悉的比如本地的歌手冯磊崇拜得五体投地,以致能随便就哼唱出一首流行歌曲并唱得有滋有味。但他们音乐素质总体普遍较低。因此,常规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现状。于是,我对这个课题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思考。首先,我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理念:
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理念。音乐作为最富于情感表现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绪相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在本节课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生动准确地掌握这首歌曲呢?根据学生的情况,本人从这样一条主线进行:观赏——聆听——体验——创造——拓展——回味来展开教学活动。以求达到一种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教材简析
《游击队歌》是贺绿汀于1973年底创作的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游击队歌》之所以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传唱,是因为:歌曲的音乐语言准确、生动,概括地反映了抗日烽火中游击健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精神。比如:歌曲用G大调、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写成。歌曲典型艺术性在于: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骨干音)的明亮音调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音乐形象。又比如,它的旋律整齐平直;节奏变化明显;调性色彩对比强烈。特别是最后,A段以压缩形式再现,使整个歌曲即有变化又很统一,完满地结束了全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力度、休止符等在歌曲的艺术形象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来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教学目标
学情决定着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手段。音乐课程标准把“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理念和依据。根据编者意图和审美的角度,尤其学生的学情和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入手为此,我为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是:
1、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演唱歌曲体验中,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发奋学习。
2、 根据歌曲的特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结实,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
3、 尝试探索设计相应的节奏型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演唱体验中,根据歌曲的特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结实,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
难点:能够通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聆听欣赏教学法。
2、 情感体验教学法
3、 参与实践教学法
4、 多元感受教学法。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挥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本课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用敏锐的耳朵去聆听、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音乐美感的真谛,去唤起音乐审美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影片片段欣赏。
《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抗战影片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游击队的特点。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对这类式的战争影片已经有所了解,以次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儿时喜爱的影片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或许也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语言,尽管在他们看的是《哈里波特》
(二)聆听:
1、聆听教师范唱:教师准确生动的范唱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音响感受,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2、聆听录音:《游击队歌》四部合唱(教材提供的音响资料)。
(三)交流:结合影片片段和歌曲谈谈自己对抗日战争和抗日歌曲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顺利地引入新课)。
二、歌唱:
1、哼唱旋律——解歌曲的旋律特点。(随电子琴或音乐录音演唱。)
2、节奏词念(朗读歌词)——感受歌曲的节奏美。
3、随琴歌唱初步完整演唱全曲,整体感知。
三、探究:
1、随琴演唱第一乐句唱,提示注意第一小节(弱起节奏)。
△ :设问:采用弱起小节有什么作用?
△ 学生讨论。
归纳:采用弱起小节能够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灵活机智、声东击西的形象。因此,在演唱过程要清晰均匀地吐字,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音色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涵。
2、出示课本上三幅图画:
(夜间伏击) (奋勇前进) (欢庆胜利)
讨论设计:根据三幅图画的情景,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表现抗日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例如:运用音乐力度记号,恰倒好处地表现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
3、尝试探索设计相应的节奏型为歌曲进行伴奏。
意图: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这首歌曲的内容特点,利用身边音响资源的,如:弹舌、捻指、击掌、敲击桌面、踏步或篮球、排球拍击等响声制造各种声势为歌曲进行伴奏,完美地演绎歌曲。
四、拓展
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有选择地进了行音乐的拓展欣赏活动:
1、观赏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游击队歌》的舞蹈片段。
2、聆听曲作者本人改编的《游击队歌》四部合唱。
3、欣赏男声四重唱《游击队歌》。
4、学生提供的音响或音像资料。
意图;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音乐作品内在的魅力,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不同的艺术表现作品,交流共享,把美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五、课堂小结:
1、 学生交流对本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节奏和曲调通达灵魂深处,使人感受其美妙,并真正受到教化”。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节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真正地走进音乐,走进了《游击队歌》,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继续唱好这首歌。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5)
游击队歌的教学设计
篇一:游击队歌教案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
一、课 题:《游击队歌》
二、授课班级:七年级
三、授课人: 孙 燕
四、课时数: 1课时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机智、勇敢、紧张、愉快的游击战士形象。
2、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形象地歌唱,生动表现歌曲内容。
3、借助歌曲展开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
七、教学难点:
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八、教学方法:
教法:欣赏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欣赏法、视唱法、练习法
九、教学媒体:多媒体
十、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影片《铁道游击队》片段(借助影片熟悉战争年代的特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影片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影片片段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疯狂掠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首革命题材的歌曲——《游击队歌》。
(二)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他有许多著名的作品,被我们所熟知的有《天涯歌女》、《嘉陵江上》、《四季歌》、钢琴曲《牧童短笛》、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还有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游击队歌》。
2、认识节奏型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节奏型
X4分音符8分音符 16分音符
请同学们分别用老人,大人和小朋友走路的速度来表现这三个节奏的速度。并模仿出来。
生模仿
师:如果我们把时值和速度用高低快慢来区分的话,时值越高,速度越快,16分音符的速度比8分音符快一倍,8分音符的速度比4分音符的速度快一倍。
3、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游击队歌》。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这首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播放歌曲)
生:弱起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的第一小节是弱起小节,如果乐曲从小节的若拍或弱位置开始,而且第一小节的拍型总时值不完整,就叫做不完整小节或弱起小节。我们这首歌曲的第一小节就是典型的弱起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下面这一条节奏练习。
(2)节奏练习
师:这条节奏中所包括的节奏型,我们都在以前的音乐课中分开学习过,先在就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我们第一小节的弱起的节奏。
3、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很好!在做过节奏练习之后,老师想让同学们根据《游击队歌》的节奏,来朗读我们的歌词,老师先来做个示范。(示范)
生朗读。
4、跟着音乐学唱歌曲
5、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师:非常好,同学们现在已经基本能够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了,但是这还不够,下面老师想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大家,老师希望大家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之后,能够加入自己的感情,带上情绪来演唱这这首歌曲。那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6、跟音乐完整演唱(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7、欣赏合唱版《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所以它也被改成了好多不同的版本广为流传,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个合唱版的《游击队歌》,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带上以下两个问题去聆听。(提出问题,播放音乐)
十一、课堂小结
正是中国人们智慧的结晶,高潮的作战策略,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重温难忘的历史岁月。
全体演唱《游击队歌》,结束本节课。
篇二:游击队歌教学设计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 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 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 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
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处理好。 教学关键:
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播放电影歌曲《地道战》的精彩片段),你能说说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在这期间,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股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他们是哪支队伍?
——游击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新课教学
基本训练:
1. 发声练习
要求:继续U的发声练习,要求深吸一口气,保持住气息,嘴撮起来,笑肌抬起,声音竖起来。
2. 音乐知识
弱起小节:歌(乐)曲或歌(乐)曲中的某一段有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乐)曲的最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首尾两小节
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如《国歌》是用弱起的形式写的。
3. 认识节奏型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节奏型
16分音符 8分音符 4分音符
请同学们分别用小朋友,大人和老人走路的速度来表现这三个节奏的速度。并模仿出来。
师小结:时值越高,速度越快,16分音符的速度比8分音符快一倍,8分音符的速度比4分音符的速度快一倍。
4. 节奏练习 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歌曲描绘了游击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做到读懂文章,歌唱也是这样,我们在唱歌之前首先要理解歌曲。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 ——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速度:轻快 ——表现:热情、积极。
节奏: 4∕∣xx xx x xxx ∣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
(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分析:① 4∕② 4∕4 33 3 22 2︱??
音域:① 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 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力度:① 中弱、轻巧地、有弹性地
② 中强、饱满、洪亮、声音坚定
师: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
——两段
(四)学唱
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法和富有弹性的、轻快有利的声音唱歌(教学意图:学生处于变声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及保护嗓音。)
音乐知识讲解,介绍变声期:
同学们,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人都要经过变声期,一般出现在12——15岁左右,变声期容易出现声音沙哑低沉,高音不易控制等现象,所以必须注意保护嗓子,不要大声喊叫、唱歌,不要模仿成年人唱歌或者压着嗓子唱歌,避免嗓子的过度疲劳。尤其感冒或者做完激烈运动时要更加注意。
唱一首或者几首歌曲很容易,但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不容易,它是我们唱好歌曲的前提。
我们要轻声唱歌,使歌声自然流畅。咽喉、口腔要放松,不要紧张。学习用头声唱歌,避免使用胸声。把唱高音的感觉带到中音区和低音区。
1. 掌握歌曲的节奏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 ∣ ⅹⅹ ⅹⅹ ⅹ ⅹ ⅹⅹ∣ⅹⅹⅹ.ⅹ ⅹ
2. 学唱
第一乐段:1、“La”模唱 2、填词演唱
-
中学体育优质课教案(热门4篇)
上一篇
-
青春故事会(精编7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