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趣味 >

中国军人为什么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2023-02-13趣味阅读 0

  一个社会青年并不是因为他穿上了那套国防绿即证明他已经成为合格的军人。能够穿上军装,所证明的只是他在法律范围内具备了穿军装的权利。要保证其转变成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很好地履行使命的军人,还需要一个必要的过程。如何才能实现一个普通社会青年向肩负崇高使命的军人的转变呢?笔者认为将一代代老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军魂接受下来很重要,将一代代老军人以智慧和劳动创立的军人行为规范继承下来也很重要。

被子叠豆腐块

  从军第一课:叠被子。使刚刚跳出父母提供的庇护所,还未完全实现心理“断奶”的青年,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并且这个不一样并非仅表现于角色和职责的变化,还包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说,叠被子虽然属于一个并非大到哪里去的生活内容,但的确折射和反映着深刻的内涵。“豆腐块”中所体现出的严谨、整齐划一的作风,已经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一批批走进军营的军人,并伴随他们的军旅生涯。

  士兵随身背负被褥始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军队。每天起床后士兵将毯子叠的非常整齐,以接受严格检查,如有误少不了饿饭和棍棒殴打。当时装备了滑膛枪的欧洲军队,典型战斗模式是士兵站直排成横队,踩着鼓点迎着对方前进,进入射程后才开火。这种“自杀式”的近距离互射和刺刀互捅,需要非常强悍的意志和纪律,为此必须让这些农民工人组成的士兵害怕军纪。军队内务就成了培养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绝对服从的绝佳办法。

  清朝军队是不叠被子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和老婆孩子一起住在军营附近的家里,早饭后才溜达到军营,操场上耍一会就跑到市场摆摊或喝茶下棋去了,根本就不存在内务训练。但面对西方军队时,其意志力非常薄弱。清军不敌英军,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大刀长矛够不着英军,英国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描述是,几乎每次交战清军都是在英军端着刺刀集团冲锋时瞬间崩溃。

被子叠豆腐块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开始模仿西式练兵。清末新军是中国第一支重视叠被子的军队。新军士兵一入伍,就要进行6个月徒手训练和讲课,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内务。新军内务规定,所有制服被褥,脸盆牙刷都统一配发。士兵半个月理发一次,用茶麸洗头,勤剪指甲。起床后立刻整顿内务,叠折毡被,一律整齐美观。军官要随时检查内务,他们手带白色手套,检查被子是否叠整齐,一旦发现问题,便要接受处罚。

  长2米,宽1.5米的棉被,三分钟内折成长0.5米,宽0.45米,高0.17米的方块,不但要见棱见角,并且误差不许超过0.5厘米。这是解放军有些部队叠被子的标准。解放军叠被子是从黄埔军校学来的。当年黄埔军校纪律非常严格,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早上军号一响,马上起床、穿衣、梳洗,将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像个豆腐块,摆在木板床正中央。10分钟内一切要收拾完毕,然后操练。

  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叠被子的水平与今天相比是两个层次。1960是解放军叠被子风靡全军的一个转折点。军队各单位到当时被誉为亚洲最干净营区的空军大院参观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叠被子。再后来,这种内务整理、评比便逐渐被作为一种部队基层管理、基层建设的基本内容保留下来,并且要求越来越高。

被子叠豆腐块

  把被子叠程刀切一样的“”豆腐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被子里的棉花必须压实,尽可能去掉里面的空气,把它折叠成大致的方形,然后要用拇指和食指仔细捋,不断修边。叠被子之所以能被解放军持久坚持下来,甚至化为一种特有的传统,就在于这种将被子折叠起来的方式有利于执行紧急任务,特别是采取宽三长四的折叠方式,便于折叠和捆扎,能很好地保证背包带不脱落,有利于行军打仗。

  如今,解放军已有了新式野战背包、睡袋等现代化行军装备,有效解决了以往武装泅渡、雨雪天气等恶劣条件下战士随身背负被褥不方便等弊端,大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叠内务是一项细活,叠内务的工程其实也是培养官兵心细如发的过程,战场是危险的,如果战士上战场了因为缺乏心细如发的性格,注定是要吃败仗的。

被子叠豆腐块

  一名战士正在给年幼的军娃们表演叠内务。如今中国,“内务教育”俨然成为了培养学生、幼儿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教育的一种方式。

  教官正在给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们进行叠内务技能传授。如今中国,“内务教育”俨然成为了培养学生、幼儿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教育的一种方式。

  一名教官虽然不在军营,但他依然每天早晨起床后坚持把内务叠的像模像样,与其说这是习惯使然,不如说“内务教育”让战士内心深处早已经筑起了高高的一面“防火墙”。

被子叠豆腐块

  四级军士长王继腾退伍离开军营前,正在最后一次叠“豆腐块”。他动情地说,16年军旅生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其中,军被“豆腐块”的无声教育功劳功不可没。

  四级军士长王继腾离开军营时,非常留恋而又难舍地亲吻自己的军被。他说,军被是他生命中一个特殊的符号!感情至深!

文章来源:北疆记录者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